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15
  

  • 全选
    |
    人工智能专题研究
  • 蔡莉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1-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智能船舶的技术进步和广阔应用前景给国际海事法律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监管和保障的对象由人向智能化机器设备转变。智能船舶在国际法和国内法语境下均具有“船舶”的法律地位,然而国际海事公约及国内法律法规在智能船舶的法律适用如船旗国管辖权的行使、智能船舶的法律责任、岸基控制人员的身份属性、网络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适用障碍。构建智能船舶的法律规制路径应在明确智能船舶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船旗国监管与港口国监管的互补性;扩大解释或修改智能船舶取得中国国籍的现行规定,取消“最低安全配员”的限制条件;对于国际海事公约所涉及“海上航行安全”要求作补充解释;明确智能船舶碰撞事故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配,对智能船舶发生海上事故的民事责任采用严格责任制。通过制度构建和有效监管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为智能航运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王爱虎, 徐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10-21.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和船舶排放控制对北极航线的开发存在影响,新时期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研究应考虑这两点。基于船舶排放控制的事实,分解典型北极通航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灵敏度分析探究目前和未来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在排放达标的前提下,北极航线的运输成本和运输利润都较高,与传统航线相比只有微弱的经济价值优势;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未来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因过境费和保险费降低而激发,且受集装箱运价的影响最大,但当燃油价格越低时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越低。总体上,北极航线的经济价值潜力有待开发,未来需要有关利益方加强合作来推动北极航线开发,促进国际贸易繁荣。
  • 臧日宏, 王春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22-3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效地配置家庭资产,不仅有助于家庭实现财富增值,还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了信贷约束对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信贷约束的作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对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仅在城市家庭和中东部地区的家庭中显著,在农村家庭和西部地区的家庭中并不显著。此外,需求型信贷约束与供给型信贷约束均会显著降低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且需求型信贷约束的影响大于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影响。据此提出,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信贷市场环境;增加银行信贷供给,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强化家庭金融教育,增强居民风险意识。
  • 李锋, 许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34-4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为例,研究其维修部门的人员调度问题。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引入运营管理领域推崇的“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确定了传统模型求解方法的局限性,对传统数据建模难以完成分析的部分,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实现问题建模。通过对具体应用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验证了研究范式在面对复杂实际应用问题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研究问题的原始数据深入挖掘,提出更加丰富的扩展问题和解决方案,给出更加全面的管理启示。
  • 蔡猷花, 曹芸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45-5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合理分配创新注意力对创新战略选择以及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注意力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围绕创新注意力的概念与分类、创新注意力的测度方法以及创新注意力的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论述创新注意力研究涉及的四个主题,包括创新注意力与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创新注意力与企业战略决策、创新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活动、创新注意力与企业文化和治理环境,在识别创新注意力研究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 王侃, 唐赛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55-6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超竞争环境对高科技新企业的发展提出新挑战,尤其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其竞争战略如何实施是一个重要问题。依据高阶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构建高管团队异质性、竞争积极性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理论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选用187份高科技新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来检验三者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竞争积极性对竞争优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竞争积极性在高管团队异质性与竞争优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 法学
  • 刘翀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66-7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案司法裁判的关键在于法律方法。从“狼牙山五壮士”案中,我们发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案司法裁判的三种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个案司法裁判的社会性因素,也是司法者价值“前见”和“法感”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个案中的法律发现提供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原则化和体系化表达,是司法者处理竞争性价值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为疑难案件中的价值权衡提供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经常与制度内后果中的法律目的、制度外后果中的正义感和共同善相关,能够为后果主义法律推理中的后果判断提供参数。这些方法对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他疑难案件的司法裁判具有启发意义。
  • 法学·民法典专题研究
  • 刘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73-7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昭示我国正式进入法典时代,回溯我国的法典化进程对于总结立法经验和民法典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民事立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民事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顺应了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构建了民法典的雏形。民事立法展现出由民法通则引领、单行法分散立法的模式。在民事法律体系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制定民法典的决定,立法机关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提炼出民法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框架,形成了统领各民事单行法的民法总则。进而整合民事单行法,形成民法分则的各个分编,最终形成一部价值融贯、规则统一、体系完备的现代民法典。
  • 公共管理
  • 朱志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79-8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资源统筹调配是政府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研究。在合法性理论视角下以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对社会资源统筹调配为个案,研究政府统筹调配社会资源的合法性与获取过程后发现,法律合法性、社会合法性、文化合法性与时效合法性对于评判政府统筹调配社会资源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支持,蕴含着公共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资源有效投入的行政逻辑。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源统筹调配的合法性层级,需要在把握四重合法性的基础上从资源需求—接收—供给—治理层面,对合法性进一步优化,即构建整合型资源统筹调配体系,促进政府由资源筹资者向信息筹资者转化,实现疫情防控资源的有效投入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 郑久良, 汤书昆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89-9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旅游空间秩序作为一种结构化社会状态,与美好生活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对美好精神文化品质、良善的空间生产秩序、有序的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和谐的空间主体社会关系的期待。基于美好生活的愿景期待,对安徽黄山屯溪老街进行田野调查,探讨文化旅游空间秩序的内涵、失范表现及成因,提出文化旅游空间秩序建构策略。研究表明:文化旅游空间秩序“失范”突出表现为四类矛盾,传统伦理规范缺失、公平正义保障机制缺位和人本精神缺失是导致空间秩序紊乱的深层次原因。构建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旅游空间秩序,需要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动力机制、社会关系转型多个方面共同发力。
  • 许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98-10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营造主张从在地民众的诉求出发,自下而上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尝试。选取福州公园社区“复园里1号”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以空间议题为触媒的营造行动演化为文化性、情感性和政治性三类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但催生新的棘手问题。考虑到我国社区治理单元的独特性,理应审视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石和营造实践中的居民行动、基层取舍及精英选择。由此,社区营造的逻辑不仅是再造空间,而且要借助社区营造综合状态研判、文化内聚力塑造、协商平台搭建来实现社区共同体的合理性建构。
  • 新闻传播
  • 韩红星, 李思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105-11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改革开放后历次《五年规划》中的制造业相关文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共795条制造业政策为样本,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政策到目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5年)、调整发展时期(2006—2014年)、智能发展时期(2015年—)。三个阶段的政策范式都以促进制造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各阶段主题各有侧重,新范式的出现是为了破解上一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制造业逐步升级,注重品质化、创新化、智能化,力图从实体经济、品牌意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突破。
  • 于晶, 谢泽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117-12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构建政务短视频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从供给侧系统、传播系统、需求侧系统和社会影响系统入手,建构政务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动能模型,并利用德尔菲法、灰色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系统、14个要素和52个具体指标的政务短视频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通过对“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号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从供给、传播、需求三大系统切入,提出深化政务短视频供给侧改革,统筹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增强政务短视频受众接近性,扩大传播影响力;深耕优质政务短视频内容,建立社交交互场域的提高政务短视频传播效果的策略,以期助推政务短视频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党政机构掌握话语权、优化党政机构形象、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帮助。
  • 高等教育·思政理论教学研究
  • 陶韶菁, 陈镇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 22(6): 128-13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全育人”要求的体现。基于经济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叉基础,阐述了经济学类课程思政专业性和思政性的相统一相促进关系的理论基础,总结了经济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二一”法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专业性和思政性的相统一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