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5
  

  • 全选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卞家涛 余珊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全球碳减排方案和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结论:(1)基于考虑历史责任的人均累积排放相等原则确立的全球碳减排方案,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2)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很多,减排对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 邵希娟 孟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产业转型升级期广东企业投资行为研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主要研究该时期企业对政策的了解及响应程度、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企业投资行为受政策影响的主要表现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没有有效实施,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企业认为当前投资政策环境一般,且对相关政策了解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引导;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打造品牌、技术研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比较积极地响应相关政策并对其进行投资,但总体力度不够;该时期政策对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有明显地帮助;与过去相比,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力变大,尤其是融资扶持政策、产业鼓励与限制项目政策及土地扶持政策;而企业在投资决策方法选择方面几乎没有受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发现广东企业响应产业导向政策、借助政策提供的机会更快地发展自身的投资动机加大。

  • 彭小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20-2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竞争力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经济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必然从市场自由平等原则出发,进行道德规范下的有序竞争。笔者从企业作为关系中的存在体为视角,探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和企业与员工共四种关系中蕴含四种道德化竞争机制即规范型竞争、战略型竞争、成本型竞争和差异型竞争。这对于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 法学
  • 卢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法律思维上说,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建构过程中,罗马法拟制思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传统法的财产概念、私权以及国际贸易制度的诗性的(非逻辑的)“借用”,为自己披上了舒适而坚韧的概念和制度的铠甲,从而获得了成熟而有力的法律保障。

  • 叶良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霆案的初审判决,基本上是一个严格规则主义的判决。其之所以演变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完全是律师的专业运作、学者的推波助澜、民意的偏执率性对司法裁决共同夹击所致。本案的重审判决,在事实和定性不变的情况下,适用刑法第63条规定的特别减轻制度,将初审的量刑结果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这一做法虽然满足了民众的隐性期望,却损害了刑事法治的应有权威,更显现不受羁束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可怕威力。事实上,许霆案的症结,不在司法层面,而在立法层面。因此,求诸于刑法中的特别减刑制度,并不能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只有建立常规性的违宪审查制度,对刑事立法规范进行合宪性审查,才能彻底解决因“立法不公”而导致的“司法不公”问题。

  • 贾海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法方法中为了回答法律问题,要使用到多种推理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依据是形式性依据和实质性依据。形式性依据是具有权威形式的推理依据,典型代表为制定法和案例,还包括学者的论述、评论、法律汇编、重述等内容。其中有法律拘束力的制定法和案例是最有力的形式性依据。实质性依据不具有权威形式,而是凭借其内容的内在逻辑而获得说服力的推理依据,主要包括道德依据和政策目标依据两大类。普  通法法官推理中,形式性依据的重要性是首位的,实质性依据起到辅助的作用,只有存在法律不周全的情况下,实质性依据才能成为首要推理依据。

  • 马永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事人是否实质性地、充分而积极地参与诉讼程序,并与裁判者展开理性的对话,积极影响裁判结论,真正实现合法听审权是外国法院判决能否获得承认与执行的条件之一,程序参与、合法听审权以及程序主体性都和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原则的内容相吻合。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应确立辩论主义,强化法官阐明职责,在制度上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以实现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 刘长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价值通常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上。基于目标的一致性、形式的同一性和主体的兼容性,公益诉讼应当成为诊所法律教育追求公益目标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建立公益诉讼诊所不仅可以拓展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价值,也可以增加诊所的案源、促进诊所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为诊所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便利。公益诉讼诊所应当立足于主动发现案源,并采取直接提起公益诉讼或者支持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方式运行。

  • 于晓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56-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杰罗姆•弗兰克,将如何切实可行地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视为自己生命的主题。因为深受霍姆斯与汉德两位大法官的影响,他选择怀疑主义进路进行回应。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视角主义的历史观、民主政治的政治理想、多种心理学渊源作为弗兰克怀疑主义进路重要的理论支撑,为他坚定怀疑主义进路提供了明确指引和充足动力,也是他从怀疑主义进路确立法律现实主义思想的主要理据。

  • 张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调解法》仅从宏观上把握人民调解,而未能对城乡差异予以审视。城市与乡村人民调解在环境背景、纠纷形态、调解依据、资源利用性方面差异迥然,确有必要实行城乡人民调解双线发展,这正是城乡差异性存在的客观要求与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此,城乡人民调解在人民调解理念之塑造、人民调解组织之构建、人民调解员之配置、人民调解程序规范之设计上均有不同发展路径,唯有探索与实现城市人民调解现代型发展模式与乡村人民调解现代过渡型发展模式,方能促进人民调解制度良性发展,发挥其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之功效。

  • 社会学
  • 高海青 史云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自刊出至今引起广泛争议,包括欧洲的社会历史学家和非欧洲的社会历史学家都参与到讨论之中,德国特里尔大学Andreas Gestrich在总结各种争端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哈氏的理论展开批判,并以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作为可替代方案整合各种哈氏理论中存在的困难,这一替代方案在解释公共领域时也存在深刻的问题,因此运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对Andreas Gestrich的观点加以批判和建构是必要的。

  • 文化学
  • 郭继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73-79,8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人们多从佛、道两家进行挖、开发,实则儒家思想中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比之于佛、道,儒家的“有限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于今更富有契合性。不过,由于先秦儒家的生态思想乃是根植于“仁”之德性之上,通过“仁”心之存养、拓展逐至展开。这无疑使得儒家的生态思想带有一定的隐晦性。在先秦儒家中,孔子、孟子、荀子可谓儒家思想的代表,挖掘儒家生态思想于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罗世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8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明势差是东西方权力关系的决定因素,语言势差结构的根本是“文明势差”;“语言势差”是“文明势差”在语言体系中的移植,由人类进化的不平衡造成,不受权力支配和控制。权力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起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后殖民语言现象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 黄发玉 汤庭芬 何国勇 刘婉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目前国内文化讲堂分为电视讲坛和现场讲座两大类型,前者选取《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后者选取《文津讲坛》、《东方讲坛》、《岭南大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研究样本,通过基础项目、讲座内容、讲座形式、运行机制、传播方式、创新等六方面的比较,提炼出文化讲堂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的途径,为以后进一步发展讲堂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 语言 文学
  • 张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释善住是元代诗僧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著有《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善住不但与明本、玄鉴、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且与白珽、仇远、宋无、虞集等文人交往颇深。

  • 李振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102-10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成语,虽形制短小,却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将汉语成语译成英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撷取了三个成语“书香门第”、“画蛇添足”、“左右逢源”,对其英文译法作了讨论;并对三本汉英词典中存在的误译现象作了辨析。

  • 高等教育
  • 施亚玲 李若英 杜娟 何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状况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对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总结出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 向智男 李忠 熊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5):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数量规模上的巨大发展,当前正进入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和主要任务。在研究生教育大众化的转型期应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质量观,即发展的、多样性的、全面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