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
  • 郑元景, 刘聪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1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具有系统思维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叙事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西方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呈现出系统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的理念、全面性的战略、协同性的制度与有序性的过程。需要发挥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功能,在整体性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变化,在开放性维度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在协同性维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联动。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在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耦合、国际与国内的有机关联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 张慧芝, 刘佳琪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1-2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为实践基点,以西方现代化发展弊端为现实镜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历经了从“工业化”目标的初步构想到“四个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从“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等阶段。全面总结和提炼取得伟大成就的实践经验,对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智能专题研究
  • 高明, 刘皆成, 杨智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21-3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对人类自然语言的高度仿真,开启了人机对话新常态。然而,AI生成的语言具有“过去”的时间标签、“祛脸”的主体面相和“呈现”的内在功能等特征,其与面向“将来”、具有“脸面”、侧重“讲述”的人类语言之间依旧存在对立。正是这些对立化的特征,促使大语言模型以迎合用户的方式不断弱化人类语言的批判性,放大“常人”意见对用户的掌控,最终在资本逐利逻辑下,内含流量的极端化“常人”意见易被刻意纵容,诱发网络舆论非理性的极化风险。面对这一风险,需以“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为根本,在拓展训练语料库规模、充分利用“专家系统”传统、健全相关针对性法律制度过程中,巩固壮大ChatGPT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姜汪维, 张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31-3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触及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但混淆了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物质规定,因而未能发现“非生产性劳动”中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为代表的德国主体哲学,讨论了精神主体自我生成的动力机制,为马克思有关人的主体能动性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性为逻辑起点,辩证分析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关系,通过对“生产主义”劳动的批判和对自由劳动的揭示,指明了精神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了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对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 程华, 刘炜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39-5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MEGA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Haben”“Besitz”“Eigentum”“bemächtigen”“Aneignung”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相连的“‘占有’概念语义丛”,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占有”概念逐渐从遮蔽走向澄明。“占有”的遮蔽具体体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占有的私人化,二是占有的名词化。“Eigentum”标志着“占有”抵达遮蔽至深处,此时占有表现为抽象的所有权,由此招致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的全面异化。“Aneignung”作为对“Eigentum”的扬弃,则标志着“占有”的澄明,它具体表现为“社会共同占有对象”与“人全面占有自身”两个方面:一是占有主体被规定为“社会自为主体”,二是占有对象被规定为人自身的社会性本质,两者共同构成了共产主义占有方式的本质,人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主体性与对象性的辩证统一。
  • 张国启, 汪丹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51-5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通过观之有形、叙之有物、触之有感的普遍性形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内容,宣介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社会主导价值,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以言行事力量”。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问题,更要解决其良好形象塑造和理想意图传播等实践问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现实优化,应当持续提升叙事主体的媒介素养,精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文本内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叙事理念,精心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展演形象;引导规范文化市场的叙事实践,着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理想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魏卫, 钟力, 陈蒙曦, 郭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58-6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文旅融合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推力-拉力-系泊”理论,对中国沿海经济带26个城市的文旅融合水平进行模糊定性比较集分析,归纳沿海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文旅融合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市场需求体现的推力,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环境质量体现的拉力,科技赋能、信息赋能体现的系泊因素;任一因素都不是构成城市高文旅融合水平的必要条件,却是核心条件;城市文旅融合水平提升一共有6条组态路径,这6条路径可简化为多核心发展型、资源-科技协调型、经济-市场联动型3种类型,其中多核心发展型城市在经济、市场、科技要素上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研究结论对各沿海城市加快文旅融合进程,逐步实现文-旅价值耦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璐, 肖伟斌, 许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70-8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途径。结合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省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该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高,增速较慢;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快;东、中、西地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在逐年缩小。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不仅显著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其对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作用更强,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且不显著。门槛效应分析表明,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数字经济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增作用。进一步空间计量分析表明,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与本地区相比,这种溢出效应更易发生在相邻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方相比,这种溢出效应则更易发生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地区。
  • 法学
  • 潘香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87-9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习惯法运用于司法中能够弥补制定法的空白,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对625份分家析产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显示,习惯法的司法适用空间广阔,同时,存在以法官主动适用习惯法为主、认可当事人的援引为辅、当事人对习惯法的援引率不高、以间接性适用和模糊性适用为主等特征。其根源在于习惯法自身的特性、适用主体的差异性以及适用程序的薄弱性。对此,在适用前提上,应强化习惯法在民事审判中的法源地位,整合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规定;在适用技术上,应确立习惯法司法适用的识别标准,完善习惯法司法适用的解释,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细化适用的程序规则;在适用保障上,应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优化诉前调解机制,共促习惯法在分家析产案件中的规范适用。
  • 陈淑婷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00-11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生态圈生存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数据利益应受到重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据爬取是获取数据资源的重要方式。当前,尚无专门规制中小企业爬取数据行为的法律规范,法律缺位将导致数据爬取纠纷层出不穷,也增加司法裁判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爬取数据行为进行正当合理的规制,促进数据的利用、共享,助力数字产业创新。中小企业爬取数据正当性不仅需要从私法权益保护路径论证,还需要从竞争法路径论证。中小企业爬取数据行为应遵循爬取的基本原则,并综合考量爬取目的、对象、方式及爬取造成的损害结果,把数据爬取行为限制在合理边界内。规范数据爬取行为的同时,建立数据合规制度、数据合理使用制度及数据信托制等,有利共同完善数据爬取的法律规制。
  • 付建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11-12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逐渐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的新动向。面对一种新类型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其基础范畴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功能定位不明、体系定位不显等问题。为此,应当采用“特殊地理区域保护法”的表述化解概念纷争,从本质特征与类型化分析入手明确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内涵与外延;从政治逻辑、生成逻辑、现实逻辑等方面阐述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的功能定位;从探析特殊地理区域保护法对环境法律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其他环境法律规范的关系等来确定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的体系定位,并明确其体系化路径,进而为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公共治理
  • 段静茹, 杨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21-13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追求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参与PPP项目的主要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企业无偿供给公共服务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一认知悖论,基于“情境—行动”分析框架,以X集团参与集中供暖PPP项目过程为例,探讨企业在特定PPP项目中无偿供给服务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企业无偿供暖服务是环保政策与社会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在严峻的环保压力下,以无偿供暖与村民形成利益捆绑,从而置换企业发展所需生存空间的一种能动性行为。作为行动者的X集团运用自身可调动的生产余热资源,通过无偿供给公共服务等方式,与村民结成“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企业面临的环保困境,拓宽了生存空间,也重构了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 卢尧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35-14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动员各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党的基层组织力和社会治理能动性同步提升,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动员之路。中国式基层治理孕育于独特的动员结构之中,动员的二重性、广泛性和人民性是党实施政府动员和社会动员的结构性条件,该结构性条件是理解基层治理动员格局的“钥匙”。在党的政府动员场域,追求多个权威合法性的逻辑融合是宏观动因,科层动员是格局再生产的中观机制,微观实施路径包括领导式引领动员、督办式动员和联动式动员三类。在党的社会动员场域,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信任是动员格局的宏观动因,社会动员是促使社会行动的中观行动机制,微观路径分为组织吸纳的拓展动员、平台关系动员和模范性引领动员三类。基层治理格局在动员结构的调适和重塑下,创造了适应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行动资源和动员策略,取得了优异的治理绩效。
  • 高等教育
  • 徐国正, 杨子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46-15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优化、内容更新、话语转化、方法创新都需要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因此,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思考,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培元、弘业的功能旨归;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的主要特点;情真意切、引经据典、说理透彻的叙述方式;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的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和教学方法。多维融入既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识,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