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 全选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题研究
  • 宁红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1-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粤港澳大湾区体制创新离不开规则与法制的保障。在“一国两制”原则下,粤港澳大湾区法制建设宜通过法制协调的方式进行。以外商投资法制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法制协调存在三种路径:一为国内法上的自我变革,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核心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大大缩小了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体制差异;二为区际法制协调,内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投资协议》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投资协议》,具有统一投资保护规则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后,区际协调还应当与时俱进;三为国际协定在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协调统一适用,中外投资协定适用于港澳特别行政区符合“一国两制”原则的时代内涵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的内在要求,应予以肯定。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赖怡芳, 张国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9-1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要通过提供象征形式与价值化两个方面来凸显。意识形态从象征向价值转化的过程,实质是代表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思想体系通过象征形式成为大众认同的信仰体系从而引领实践的过程。意识形态价值化的过程面临着诸多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实现从象征到价值的有效转化,应当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国家建设上提供象征形式,并在实践中强化认同,完成从象征向价值化的飞跃。
  • 吕幸星, 谭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15-2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呈现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建构维度。批判是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建构是批判的目的和超越,二者的相互作用为后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意识形态极端重要的今天,批判与建构思维仍然可以作为应对国际意识形态之争、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危机以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路与方法。具体而言,就是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前提条件、以为人民谋福祉为根本价值追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从而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较量中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朱桂龙, 邱榕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23-3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景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将历史绩效和行业绩效连续时期的反馈相关性引入创新战略研究,进一步细化多重绩效反馈与研发创新的关系研究。利用2007—2018年A股上市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双重绩效反馈相关性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U形关系,一致反馈和不一致反馈可能增强研发投入,双重绩效模糊反馈则可能削弱企业研发投入;第二,绩效一致反馈包含了一致顺差和一致逆差两种情况,相较于一致逆差,一致顺差越高更可能削弱企业研发投入;第三,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对双重绩效变动更为敏感,能引发更强的创新动机。
  • 曾萍, 杨超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35-4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战略三角范式”理论框架,首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01—2018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151件绿地新建和跨国并购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资源理论、制度理论和产业理论下六个前因条件变量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绿地新建决策的联合影响机制和变量之间交互关系。研究发现了引发企业选择绿地新建的三条路径:由企业丰富的国际化经验与国有企业身份共同驱动的优势利用型绿地新建;由遥远的文化距离与较差东道国制度质量共同驱动的制度约束规避型绿地新建;由东道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国际化经验共同引致的市场利用型绿地新建。同时,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身份和东道国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 冯锋, 邱莹莹, 张雷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48-5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技术生产阶段与技术改造与应用阶段的基础上,结合GERT网络模型方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不确定性的测量模型,并提出不确定系数的测量方法,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18个子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改造、科技成果投入数据,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18个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子阶段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确定性较高,提升空间较大,且其不确定性存在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不同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确定性差异较大,并按照其各自特点将18个子行业划分为四大类,通过深入分析各个类别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确定性的政策建议。
  • 陈丛波, 叶阿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60-7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经济增长和电力生产不仅在各地区内部存在复杂关系,而且在地区间也存在动态影响关系。为测算我国各地区和地区间经济增长与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相互的动态影响关系,构建半参数结构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非参数方法测算各地区和地区间主要变量的相互响应。研究发现:“西电东输”主要地区内部经济增长与电力生产在长期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长与外地传统能源电力生产符合反馈假说,广东经济增长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大省(自治区)四川、贵州、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符合保护假说。最后,围绕电力生产结构优化目标和区域性措施,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 法学
  • 洪丹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73-8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被遗忘权在合法性证成上面临着权利正当性基础、权利实现可能性、与其他权利的利益冲突三重诘难。被遗忘权的合法性证成应着力构建层层递进的三阶论证体系。被遗忘权正当性基础的论证应着重考量其意欲守护的价值是否拥有足够的分量去要求重构既有的权利格局。被遗忘权的提出,试图克制信息的过度保存和利用,竭力维护人格尊严和人格利益,具备法定化的正当性基础。被遗忘权的内容设定有助于实现其权利目的,具备实现可能性。被遗忘权与言论自由权、公众知情权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信息兼有个人性与公共性的二维属性,因此,对被遗忘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而是基于与其他权利衡平的结果。
  • 公共管理
  • 刘江, 付易东, 石胜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84-9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大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住房转换而来,因其管理模式上的过渡性而成为社区治理的一种困难类型。广州在实施老城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老旧社区的社会治理,关键点一是政府方面以制度化落实公众参与,注重规范过程操作,保障社区的主体地位,同时相应调整政府自身角色和职责分配,实现了社会管理下沉、事权下放,有助于激发社区自治力量;二是社区更新改造项目成功地为社区营造了“利益相关者”共同话题,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居民组建建设管理委员会,强化社区党建,社区力量运作能够现实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社区组织的有效运作也助力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旧改”需要借力有效的社区治理,同时也是老旧社区谋求治理创新、推动居民自治发育和成长的良好契机。
  • 许浩天, 张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93-10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行政问责是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运用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行政问责”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时序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内涵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是国内外行政问责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存在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视角局限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此,国内学者未来应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合作网络,拓展研究视域,优化研究方法,以期进一步深化中国行政问责研究,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公共管理·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专题研究
  • 邓玮, 董丽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104-11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各类影响公共安全或群体利益的重大危机初期极易发生挤兑现象。根据挤兑解释模型,医疗挤兑亦具备类似的多重发生机理,如均衡破坏论、信息不对称论、恐慌传递论、羊群盲从论、自我实现论及医疗脆弱性效应论等。如果回溯疫情中的医疗挤兑还可发现,除上述机理外,还存在组织应急知识分布不均效应、诊疗分级制度失灵效应与医疗应急资源分配不足效应。因此,虽然国家“全灾害”集中应急模式比较有效地处置了医疗挤兑问题,但是在后疫情时代还须探索协同式应急模式以持续应对未来类似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包括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成立国家统筹协调的跨区域性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培育多主体应急共同体及确立新型舆情引导原则等多种合作治理途径,来实现制度协同、人员协同、信息协同与行动协同。
  • 颜海娜, 唐薇, 王露寒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 23(1): 113-12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基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一种新机制,敏捷治理被许多学者认为是风险防控的理想类型。如何在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中实现敏捷治理,这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H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个案研究结果表明,群防群治、数据驱动、技术助防、服务带防是支撑基层敏捷防控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但基层敏捷防控运行机制仍然面临着群防群治不广泛、数据驱动不全面、技术助防不动态、服务带防欠精准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因此,应从主体、对象、过程、范围四个层面构建与完善基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中的敏捷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