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
  • 尹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思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维方法,具体体现为运用战略思维,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任务;运用辩证思维,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与运行逻辑;运用创新思维,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及新发展;运用法治思维,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及多维度关联;运用底线思维,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与价值主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现实指引。
  • 谭林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9-1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并非简单罗列和裁剪拼接,而是以并列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呈现其内在逻辑。五个特色作为系统要素,分别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格局、物质基础、文明特征、生态维度和世界情怀,具有并列性;五个特色在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主体力量和奋斗目标上高度契合,具有统一性;五个特色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分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基本前提、物质保障、精神支撑、生态基础和国际条件,具有整体性。辩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相互间的结构机理,对于深刻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蕴和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题研究
  • 卢扬帆, 张紫燕, 卞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7-2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先进制造业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政府政策支持是增强其竞争力与协同度的必要条件。在地市层面,先进制造业政策普遍孤立且内容同构。政策适配性作为专门的理论视角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它包括政策竞争取向与产业竞争力适配、政策配置水平与供给能力适配、政策协同取向与产业协同度适配三个维度,突出积极政策目的和相对需求标准。进一步构建评估的操作化方案并用于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实证分析,发现部分地市政策在相应维度的适配性欠佳且行业差异较大,政策目标未能紧扣产业结构中的短板进行设置,政策工具泛化且统筹分工机制不健全。为此,可从政策导向与要素选择、资源利用与政策创新、权责划分与统筹协调等方面着力,推动地市先进制造业政策适配性提升。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刘少华, 翁晓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29-3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资本是个历史范畴,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但资本行为必须有底线,以底线思维指导社会主义资本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经历了“禁—放—管—治”的逻辑演变,是一个以底线思维治理资本的历史过程。底线思维治理资本应尊重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规律。从外在形式上,要维持与经济发展所需资本对应的规模与结构的动态平衡;从内在性质上,要有效限制资本可能发生的行为失范,合理设置资本扩张的底线,避免造成资本极化风险。其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坚持底线思维,合理设定资本健康发展的劳动力健康化底线、法治化底线、产业实体化底线及资本市场发展规范化底线。
  • 政治与哲学
  • 宋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40-4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哲学没有照着西方哲学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促使中国哲学发生第二次变革。中国现代哲学发生第三次变革,实现由自发哲学转向自觉哲学。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赵培红, 李庆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47-6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理论分析城市紧凑度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多重效应。在测算31个大中城市紧凑度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城市紧凑度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和驱动效应。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城市紧凑度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异质性方面,中西部城市相比东部城市,其紧凑度提高更能够显著地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城市规模异质性方面,大城市紧凑度越高,越能够促进城市创新;但是特大城市的紧凑发展模式对创新影响并不显著。影响机制方面,城市紧凑度通过直接效应、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效应、产业多样的集聚经济效应和交通通达的时空压缩效应等多重效应驱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 贺建风, 吴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65-81.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经济定义,构建涵盖数字生产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四个准则层的测度框架,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到2010—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差异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发展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断扩大,甚至呈现“优者恒优,弱者仍弱”的固化态势。空间视角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区域间差异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区域间差异。结构视角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数字产业化差异,差异来源结构呈现数字产业化差异不断下降而其他三个方面差异逐渐上升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来源结构类似全国总体,而中西部地区由以数字生产要素差异为主转向以数字产业化差异为主。
  • 法学
  • 陈科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82-9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配合清算义务人具有妥善保管企业财务账册等资料的义务。破产企业因财务账册等资料损毁灭失而无法清算时,管理人或个人债权人可以代表全体债权人请求配合清算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118条提出,人民法院不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判定配合清算义务人的责任范围,但实践中对配合清算义务人的范围、责任承担范围以及行为与责任因果关系等方面却出现不同的裁判观点。既有制度存在责任配套不足、侵权责任要件不明以及多类型法律责任衔接不畅等问题。为缓解实践困境,应当在破产立法上增设配合清算赔偿责任条款,界定债权人在企业破产下的损失范围,利用主体间连带关系合理配置举证责任,作好司法处罚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之间的衔接,提高责任适用效率。
  • 丁凤玲, 彭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93-10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机器生成数据的流通,欧盟《数据法案》提出数据访问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也规定了这一权利。该权利的原理是“谁贡献,谁有权”,但这一理论难以为第三方的访问需求提供依据,权利本身也有违背竞争公平的嫌疑。从利益衡量的角度来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标准下,用户和第三方均可在满足用户服务需求的范围内访问机器生成数据或数据集,同时应当遵守个人数据保护相关制度,这一利益逻辑比“谁贡献,谁有权”更契合数据访问权的制度本意。数据访问权的意义不限于访问,还能限制数据持有者权利、提供数据价值共享的权利依据以及为各参与方提供对话契机。在实现方式上,由于数据类型与访问场景众多,访问规则需要进行场景化设计,工业数据空间等技术架构可以作为实现手段。
  • 韩利琳, 杨熹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04-11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制度息息相关,须协同治理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由于公众健康保护优先理念未得到充分贯彻,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制度体系之间协调衔接不畅,实现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协同保障的专门制度供给匮乏等问题,导致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协同保障实现公众健康目标的效果不佳。因此,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协同保障应坚持公众健康保护优先的价值理念,促进社会经济、生物安全与公众健康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协同保障,须加强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制度之间的协同配合,构建协同生物安全与环境健康安全保障的专门性法律制度体系。
  • 左智鸣, 杜文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15-12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犯罪类型应被界定为具体危险犯,而非抽象危险犯或准抽象危险犯。妨害安全驾驶罪包含干扰驾驶和擅离职守两种构成要件类型。在行为不法上,干扰驾驶型构成要件的不法内涵在于干扰行为阻碍了驾驶者对安全驾驶义务的履行,有必要结合“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要素展开实质理解;而在擅离职守型构成要件中,须借助“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要素对“擅离职守”作出限缩解释。在结果不法上,“危及公共安全”并非“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同义反复,其指涉一种较低程度的公共危险。多因一果案件的结果归属须重点考察干扰行为对驾驶者履行安全驾驶义务的影响程度。从行为不法和结果不法两个方面,可以将妨害安全驾驶罪理解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预备阶段,以实现对司法实践中各类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充分评价。
  • 公共治理
  • 苏炜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25-13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选择,政府治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现阶段指导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治理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契约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责任政府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在适用过程中均存在不足。元治理理论和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治理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且元治理理论可以有效回应和解决上述理论存在的困境。现阶段政府居家养老服务元治理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碎片化、对各参与主体的支持不足以及各参与主体间合作无序化等问题。未来可行的完善措施包括塑造协同治理理念、构建政府主导的元治理格局、引导多元主体实现有序参与、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政府元治理等。
  • 陈建华, 杨真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36-14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城镇化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中村的全面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将城中村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如何将城中村公共空间与城中村居民日常活动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来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广州市园夏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集人群活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及可视化插件Netdraw 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进行分析,建构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模型,研究公共空间网络和公共生活网络、空间与活动网络匹配度。从而明确存在问题,由此提出针对园夏村公共空间的“微改造”策略,为激活城中村公共空间提供新的思路。
  • 社会学
  • 曹静晖, 梁富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48-15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转型升级,乡村由“熟人社会”过渡为“半熟人社会”,村民异质性凸显,旧有情感规则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巨变,原有社会规范式微。在理性选择下,集体行动的生长空间被严重压缩。尤其面对转型中的风险,显著地表现为村民行为原子化、响应服务被动化与资源储备薄弱化,消解了乡村治理的效力。如何推动村民从“各行其是”转向“同舟共济”,打造面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M村的考察,构建情感治理的分析框架,分析情感治理如何作用于基层治理体系。研究发现,“情感嵌入—情感融合—情感输出”能有效重塑个体情感,改善邻里关系;在情感共鸣中催生群体认同,促成情感联盟,凝聚集体力量。在集体联盟的感召下,乡土情怀升华为家国情怀,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个体情感—群体情感—家国情感”相辅相成、螺旋式地演进,推动基层治理有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