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15
  

  • 全选
    |
    人工智能专题研究
  • 管其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1-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社会的结构、形态以及运行机制正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和系统性重构,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以智能元素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智能社会,这使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学理论谱系与现在的社会类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乃至断裂,倒逼着社会学进行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适时创新。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全方位改造和重塑的事实,将社会学本身视为社会学认识、理解和反思的对象,提出智能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智能社会的新知识形态。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智能社会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林绪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10-1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发展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历经60多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资政育人作用和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需要,也回应了学术界多年的呼吁和期盼。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各个二级学科应当有清晰的研究对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一定的师资队伍,不宜追求大而全,应少而精,走内涵式发展。大体的思路是沿袭传统、另起炉灶抑或两者相结合。设置恰当合理、相对完备的二级学科,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第一步。
  • 周良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17-2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化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没有固定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新的特征:一是共同富裕的新价值追求。马克思关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我国“大同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全面协调的新发展布局。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发展要求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内容、主体、地域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三是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思路。“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全球化所带来的共同挑战决定了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四是和平发展的新发展途径。中国“和合”文化传统基因、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世界情怀要求和平发展。五是现代化新选择的新发展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现代化理念和方法论,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五方面的新特征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 齐磊磊, 李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25-31.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活动是否是数字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是用户在数字网络中有目的的自我实现活动,所以它是一种数字劳动;这种数字劳动创造出来的用户生产内容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它同时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的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直接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被动输出型行为因为不具有目的性而不能当作数字劳动,但被动输出型行为产生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商品生产的原材料、数字机器开发的原料和运维的养料参与数字经济价值生产链上的价值生产。对于互联网用户创造的不同形式的价值,数字资本以数据商品的形式和直接占有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从中获取价值。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金江, 李京翰, 冼家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32-4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了创业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创业能够显著改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且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偏误以及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创业能够显著改善个体的过程效用,但对结果效用的改善并不显著,说明创业对幸福的影响主要是从过程效用发生作用的。从不同的创业类型看,机会型创业对个体过程效用和结果效用的改善均存在积极影响;而生存型创业不仅对个体过程效用的作用不显著,而且对结果效用的改善存在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创业如何影响幸福的经验证据,也为创业决策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来自幸福层面的解释。
  • 蔡猷花, 杜玲, 陈国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44-5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实现路径,有效推动绿色创新需要强化政府的驱动作用及市场的拉动作用。基于不完全信息情形,考虑企业可能存在的不诚信行为,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模型,并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探究政府对企业不诚信的处罚、政府监管、企业对失信行为的赔偿以及消费者监督等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不诚信的处罚力度以及政府监管有效度均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企业由于失信付出的假冒绿色产品的成本、对消费者的赔偿额度、信誉损失程度以及消费者监督的效果均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行为。
  • 法学
  • 刘应民, 徐凯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55-6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条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表述,未将被代理人的可归责性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但理论与实务上关于被代理人可归责性的争议并未因此平息。通过案例统计与个案研究,结合比较法经验,在现行法框架下,被代理人的可归责性无须单独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但基于平衡善意相对人与被代理人利益的考量,尚需根据风险原则对可归责性的内涵进行界定,通过案例指导制度规定两种表见代理的例外情形:一是无关行为人伪造权利证明文件,二是权利证明文件被盗或者遗失、代理关系终止后,被代理人虽进行合理公告,但公告范围有限,相对人有证据证明其确不知公告。
  • 洪丹娜, 林李童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65-7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脸信息是大数据背景下蕴含发展红利的潜力资源。经由人像采集技术收集而成的人脸面部特征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的范畴,在信息收集、共享、传输、分析和存储方面应当设定比个人一般信息更高的保护门槛。现行法律框架构建了以知情同意原则为基石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但该原则的适用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局限于形式上的同意,或由于地位的不对等、技术非对称性而被掏空同意内核。鉴于此,必须在坚守知情同意原则首要正当性来源的前提下根据人脸信息的特征对其进行局部修正,保障知情基础,建立标准化的司法风险评估制度,严格限制人脸信息的社会控制,增加特殊删除请求权,扩展数据安全的公益诉讼内容,以回应大数据时代公民信息流动和保护的正当需求。
  • 公共管理_科技伦理与评价专题研究
  • 章熙春, 莫秋平, 朱绍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74-8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科技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既促进了科技创新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也事关科学研究的导向,深刻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行为选择。基于注意力分配理论,尝试从个体认知、制度与文化和科研组织三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并对科研人员行为选择的注意力焦点、注意力情境以及注意力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行为选择并非自我固化,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基于注意力分配视角的科研人员行为选择具有现实性、可转移性和组织性。因此,狠抓科技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学术优劣”和“科学伦理”评价人才,方能引导众多科研人员在科研组织中激发创新活力。
  • 李胜会, 徐文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84-9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生态事关学术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和善治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个体和集体关系的视角,刻画了个体在学术生产和学术声誉两方面的行为逻辑。在显性层面,公共学术产品的生产与引用在学术场域内构成了供需链条,但在内卷化情境下却易酿成“搭便车”行为;在隐性层面,个体在学术场域的深耕构筑了独树一帜的声誉,但“捷径取胜”的内卷化趋势成为机会主义行为者获取荣誉的快速通道,由此酿成学术生态系统的危机。因此,基于柔性道德规范和刚性法律制约提出治理策略,一是凝练道德规范与集体意识,基于共同意识激发个体对集体的价值认同;二是以成本和收益为视角,提高法律严惩的短期成本和非合作博弈的长期成本,双管齐下共筑学术生态系统的治理路径。
  • 徐芳, 晋新新, 吕雯洁, 李晓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94-10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评价改革既是我国的热点问题,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旧金山宣言”(DORA)是当前国际上科技评价改革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倡议。以“旧金山宣言”为切入点,重点介绍该宣言的源起及其推进组织的主要活动内容以及受DORA影响国际上相关学术组织、资助机构、高校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在科研评价方法、项目评审、人才评价等方面开展的探索。在系统梳理与总结这些国际实践和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若干启示。
  • 许林, 李俊贤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101-11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99所“211工程”高校2009—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对2014年实施的高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能否提高科研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高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科研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但提升效应存在逐年减弱的时滞性。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对其影响机制与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与高校科研人才能级结构呈负相关且存在中介效应,而高校科技人力投入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中介效应;提升效应仅表现在综合类高校、“985工程”高校以及位处西部地区的高校。研究结论为我国高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 高等教育_教育教学研究
  • 李卫青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4(3): 115-122.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校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校内外因素协同。华南理工大学积极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探索校区、院区、社区“三区协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覆盖大学生成长的全方位、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因素,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三创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有机联动、校内外多因素协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