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治理
  • 范旭, 廖琴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1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实际,提出理解城市异质性下营商环境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282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发现:单个营商环境要素难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但不同要素的组态路径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发达城市存在两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欠发达城市则存在五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两类城市在各自组态路径中的核心条件不同,且路径间存在“殊途同归”的潜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高质量发展背后营商环境要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为地方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探索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提供有益启示。
  • 王小增, 杜兴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4-2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使用日益普遍化,研究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议题。基于2022年农村中老年人数字素养专项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互联网使用通过影响健康行为、与子女关系融洽程度以及社会地位评价等渠道影响农村中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通过提高社交活动概率、社交活动数量、可支配收入、与子女联系频率与频次以及社会地位评价等渠道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此外,互联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要不断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村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精准帮扶”政策,进而稳步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陈亚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28-3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革命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表现出延展性。新时代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既要知晓过往,又要眺望前方,从守护、弘扬、创新、转化四个方面传承革命精神。守护是基础,突出守正笃实,坚守思想高地;弘扬是关键,兼顾整体与个体,构建保障体系;创新是动力,利用新媒体手段,强化资源整合;转化是应然,赋能时代需求,探索多元路径。
  • 赵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37-4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共产主义价值观虚无论和妖魔论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破解共产主义价值观虚无论和妖魔论的关键,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源头厘清并科学呈现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本真意蕴,建构并彰显共产主义价值观话语权。基于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社会和价值科学的维度,通过对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尺度等理论内涵的言说,建立共产主义价值观话语权的理论权威。基于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的维度,通过对共产主义传播渠道、斗争武器、时空场域等生成实践的确证,构筑共产主义价值观话语权的感召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从而彰显共产主义价值观话语权威,坚定共产主义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彭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46-5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RCEP是中国对外签署的第19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参与的经济体量和影响力最大的自贸区,其将为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重要平台。聚焦中国对RCEP伙伴国直接投资的效率评价问题,基于动态DEA方法,在RCEP框架内从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9—2020年中国对14个RCEP伙伴国家OFDI效率。结果显示:由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直接投资效率国别间差异较为明显;从整体来看,中国对RCEP伙伴国直接投资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Malmquist指数分解上看,中国对14个RCEP伙伴国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h)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说明投资对于技术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提升区域投资自由化水平、优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拓展与伙伴国间经贸合作新领域,以及增强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等建议。
  • 黄嘉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56-6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之间日益融合,传统企业通过与互联网行业联合,重构竞争优势,实现顾客价值的创造。聚焦于共创体验中介变量和顾客赋权调节变量,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数字化时代营销协作对顾客价值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以广东地区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数据,综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和调节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营销协作通过共创体验的中介机制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创造,顾客赋权正向调节共创体验的中介效应,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也就是说,营销协作对顾客价值的影响必须通过提升共创体验来实现,同时,顾客赋权感知越高,这个过程越容易实现。研究结果为理解数字化时代营销协作与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传统企业在数字化时代推行营销协作战略,并通过共创体验的建立和传递,实现顾客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新思路。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_股市专题研究
  • 张卫国, 倪源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65-7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上市银行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金融支撑作用。本文以2011—2019年“陆股通”上市银行季度数据为样本,选取董事会特征、股权与高管结构、资本结构、不良资产风险和盈利能力五个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银行内部治理和资本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股权和高管结构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董事会特征对银行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直接效应。最后,提出了上市银行改善内部治理和资本结构以提升经营绩效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具体对策。
  • 法学
  • 张继承, 陈甲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79-8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第(二)款正式确立了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然而,现有司法实践反映出该规则仍存在若干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该条款适用范围局限于非金钱债务与立法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金钱债务同样存在排除继续履行的可能,为有效化解合同僵局,将金钱债务纳入适用范围更为妥当。基于合同僵局案件特殊性,为进一步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应在司法解除程序中明确法官释明义务,即对违约方解除合同及守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诉讼请求进行释明。违约方解除合同存在道德风险,为制约双方当事人滥用权利,鼓励通过自由协商化解合同僵局、定分止争,建议增设重新协商程序。
  • 刘欣琦, 段妍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88-9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时代背景下,以已过起诉期限为程序标的的行政程序重开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行政程序重开制度自“王建设案”引入后在实践中存在参差,原因在于对“当事人申请行政程序重开是否属主观公权利”的认知存在分歧。从主观公权利理论和我国司法实践现实需求出发,宜将当事人申请重开权定位为一项主观公权利。基于此,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对于当事人的重开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个阶段进行处理,当事人则可以根据行政处理决定提起履行之诉或撤销之诉;对人民法院而言,应以行政程序重开处理决定而非原行政行为为审判标的,辨明行政处理决定的性质,理清具体案件中的法院审查规则。
  • 洪刚, 王晶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99-10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当前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合规改革理念纠结不清、合规展开方式尚未统一、合规整改后续处理程序缺位是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域外“放过企业,严惩责任人”的合规理念,我国开展企业合规试点改革暗含“通过放过责任人,从而放过企业”的理念。尽管“放过责任人”是实现企业合规制度本土化的必要路径,但需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目前试点改革中,合规展开方式的运用各不相同,对此,应以合规有效性为核心选择合规方式。在合规整改后续处理中,可以将合规考察结果作为考量标准,通过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双重考察,确保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发挥涉案企业改革的制度效能。
  • 郭沙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10-120.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刑事承认中的权利处分理念存在三重逻辑:在政治逻辑上是对党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在历史逻辑上是对中国“无讼”“和谐”等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在理论逻辑上是对权利之可选择性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落实。受本土文化和新时代司法公正观的影响,刑事承认的内核为“推定刑事承认为真实”,呈现出“窄入口”“强效力”和“窄出口”结构。该结构决定了刑事承认的进入机制较为严格:在程序要件上受承认能力、意思表示和承认场域的约束;在实体要件上以存在事实基础和其他证据为内容。刑事承认的“强效力”表现为推进诉讼证明进程,并由此催生提高诉讼效率及减少审前羁押之衍生效力。此外,刑事承认的退出机制受到严格限制,仅包括以“意思表示不自由”为中心的撤销机制和以“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处分”为中心的推翻机制。
  • 法学_知识产权专题研究
  • 邓敏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21-13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是通过为合作银行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逾期贷款提供风险补偿,来降低银行放贷风险,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具有正外部性与准公共物品属性,应由政府或政府与市场合作设立。自2015年国家以中央财政资金开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地区先后出台了配套规范性文件,但从已出台的诸多法律文本来看,存在风险分担不明确、责任与追偿机制不明晰等问题。未来可采取“省+市”联动立法方式,由省人大或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的形式,明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基本流程,市级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相应细则。就具体运作而言,应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基金的运行水平,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完善责任分摊与追偿机制,加强对基金的管理与风险防控,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激励效应,优化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营商环境。
  • 社会学
  • 刘集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35-14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948年首届院士选举中社会学院士的评选为中心,探讨民国时期学院派社会学取得的成就。通过考察陶孟和、陈达、孙本文、潘光旦、吴景超五位正式候选人的评选过程,剖析他们学术成绩的得失,认为陶孟和、陈达的当选,说明发展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在主持与专精两方面,都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运用科学方法深入社会调查并结合中国历史进行本土性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是当时社会学优中选优的评选原则。社会学院士的评选过程虽起伏不定,但始终体现评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也应看到,陶孟和“主持”工作的偏向并未推动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那一代社会学家的成就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 罗笑玉, 孙邦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4): 147-15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高度全球化发展造成的“附近的消失”与“地方消失”,符号作为形式化地方文化的“所指”措施应运而生。然而,地方文化符号化这一进路看似合理背后却另存悖论——越想将“地方”象征抽象为某些固定符号,“地方”(能指)越可能被符号(所指)所局限。地方文化符号化产生于现代人在同质化空间构建异境背景下对不同空间感的追求,是在凝练“地方”空间历程中促生的文化转向,以生成地域性文化图样供消费。符号一旦遭遇资本物化,符号泛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随之而来,同时以民族为抽象出的地方文化符号能兼备地方性与世界性,不自觉地使其陷入两难境地。当然,“地方”不会因符号而消失,为“地方”灵魂的持存,要强化地方感,避免寻回“地方”进程中的矫枉过正,其破解进路要遵循好本土性、全球性的基本原则,厚植地方个性兼并世界性的包容性、差异化美学来塑造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