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15
  

  • 全选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题研究
  • 徐维军, 王玉越, 张晓晴, 张卫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1-17.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展金融开放、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围绕金融规模、金融集聚、金融效率及经济基础四个维度,构建大湾区城市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测算大湾区各市金融发展质量水平,进一步利用威尔逊模型对得分为正的城市进行金融辐射范围测算,并结合引力模型测算出金融辐射强度。实证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质量水平整体较为稳定,香港金融发展质量与辐射效应最强,广州、深圳次之,节点城市金融发展质量水平较低;香港、广州、深圳金融影响力涵盖了整个湾区,其中香港金融辐射效应逐渐减弱,广州、深圳的金融辐射效应逐渐增强;“强强联手”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空间联系现象显著。从构建错位发展的金融格局、构建创新型金融合作网络、加快金融人才引进与集聚三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供实践参考。
  • 黎友焕, 吴锦梅, 梁育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18-2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内外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及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协同研究,通过建立三大产业灰色关联实证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及四大重要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关联效果较强,节点城市在第一、第二产业上关联效果较强;在重要服务业上出现产业同质化等现象。基于实证结果,厘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立足政产学研方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政产学研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政策之间的传导机理,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在技术创新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李海滨, 李善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29-3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寻求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优化变革,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为理论依据,从六个要素(知识资本、湾区市场需求、优势产业、内部架构、政府调控与机遇)来剖析粤港澳高校联盟的竞争优势。分析结果显示,加快联盟知识资本化,发挥专业联盟的效能,引导湾区高等教育垂直整合,健全联盟治理结构和完善府学合作体系,是提升粤港澳高校联盟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莫岳云, 王晓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37-44.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有一个从提出到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列宁论证:落后国家必须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探索: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稳步发展的方式推进“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的探索,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具体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
  • 陶廷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45-5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恩格斯在其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着重提到了两个文本:“1845—1846年的旧稿”和“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两个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奠基之作,它们全面论述了“实践”对于思想观念的先在性、基础性和根本性,并将“实践”贯彻于整个哲学体系,形成了异于之前的一切旧哲学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恩格斯在该书中以科学的实践观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原理——革命实践:走出旧哲学的内在性;辩证实践:回应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感性实践: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历史实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在恩格斯分析和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作为一种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过程性原则、历史性原则、批判性原则以及人民性原则。
  • 经济与管理前沿探索
  • 彭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54-6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太平洋岛国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研究基于2001—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南太五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与南太五国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南太平洋五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南太平洋五岛国的直接投资以及地理距离因素均对双边贸易有显著影响。中国与南太平洋五岛国之间双边贸易指数较小,贸易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贸易市场不饱和,贸易潜力较大。根据实证结论,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充分把握南太平洋岛国特点,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经贸合作,开发贸易潜力;发挥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的连接效应等对策建议。
  • 汪宝, 臧日宏, 陶益清, 赵振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64-7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SCI和 CSSCI期刊的402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理论和 CiteSpace软件,揭示国内外企业金融化研究态势。研究表明:国内外文献发文量均有上升趋势,跨学科研究逐渐加强,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团体;国外研究占据重要地位,国内研究缺乏国际影响力;企业金融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同群效应理论、异质性企业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围绕着企业金融化问题,国内外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股东价值、金融风险、全球化、经济效果、审计规范及经济政策,经历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三个阶段,但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内容存在差异性;企业金融化适度性与治理、企业金融化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企业金融化和全球化的关系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法学
  • 朱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77-8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刑事立案制度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刑事立案制度在规范体系、理论学说和价值选择三个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体系逐渐完善、观点众说纷纭和价值二元并立。我国刑事立案制度的变革逻辑主要体现在制度框架、改革动力、发展模式和体系结构四个维度中。我国刑事立案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即刑事初查合法问题、刑事立案违法问题和立案监督有效性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当立足于更加宏观的视野,从理论、制度和实践上全面探寻我国刑事立案制度发展的法理意蕴,凝练历史上的有益经验,进而推进优化框架结构、解决突出问题和完善制度规范三位一体化建设。
  • 钱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86-96.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市民监督委员会是美国公民参与警务监督的专门机构,其对警察行为不检案件享有独立调查权能和纪律处理权限。美国市民监督委员会以一种类准司法形式进行公民监督,以避免同体监督、内部审查的原生性弊端,由于其内部存在运作资金匮乏、独立性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外部又受制于警察群体抵制行为、种族歧视性执法陋习,该机构并未充分发挥其独立审查优势,在警察不当执法案件审查追责中屡屡失灵。美国的实践为完善我国公民参与警务监督机制带来多方面启示,即充分重视公民参与警务监督、以外部监督补强内部追责、优化我国警察执法规范建设,同时注意公民参与警务监督的程度,勿超过公民权利边界。
  • 阳雨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97-105.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首次增设了“离婚冷静期”制度,旨在为轻率、冲动离婚提供“缓冲带”。从法理层面考察,离婚冷静期作为平衡婚姻关系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法律制度,构成对离婚自由的合理限制,符合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逻辑表达。从现实层面考察,离婚冷静期制度与我国轻率离婚频发的实际情况存在耦合,是建立完整、科学离婚法律制度的内在需要。为促使我国婚姻法律制度不断走向科学与完善,须在探究离婚冷静期法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离婚冷静期制度予以优化,以实现其保障婚姻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诣旨。
  • 公共管理
  • 张强, 施晚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106-113.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新时代我国预算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中央部门为观察对象,通过梳理45个中央部门预决算报告(2015—2020年)中重点项目绩效信息,客观呈现和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进度及突出问题。研究发现: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过度偏重过程导向、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绩效信息透明度不高和绩效评价结果有效性偏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进一步优化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可能路径。
  • 林仁镇, 唐煜金, 文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114-119.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对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理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落脚城市和乡镇两个场域,关注城乡社区治理这一内核。同时,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关系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关系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面对现实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使命,可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政府行动逻辑重塑、共建共治共享与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等维度,厘清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进路,建立健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 高等教育
  • 韩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2): 120-128. https://doi.org/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资本逻辑对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分配机制的非道义干预,以及教育逻辑中的预设性错误,致使人文教育孤立于现实样态与实践领域之外,价值体系更凸显“他者”特性。这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现实指问。为化解人文价值观培育困境,促进人文实践的价值回归,我国亟须推进“人文教育主体性在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据此,其行动要义在于,透过人文教育营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来化解悲观主义思潮危机;以人文行动对复合体验空间的实质介入,来促进“身体自由”的实现;通过知识资本构建“知识-权力”协同共生体系,来克服教育体制弊端。而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进路在于,须因应媒介化时代要求,加快构建与发展人文教育的“自我技术”,以及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去把握人文教育的“总体性改革”。从而在文化价值共同体框架下,建立知识-权力制衡机制、知识价值交互共享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授受关系,真正夯实人文教育主体性在场的核心基础。